这段历史,人们或许会惊讶于这几十家企业在今日所做的决定,并连连感叹道:“原来,历史是从那一天开始的。”
“新四万亿”袭来
事情相当简单。
2013年1月16日,中国通用机械行业领头羊企业陕鼓集团,牵头6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
一个名曰“能量回收装备分会”、隶属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的二级行业分会,考虑到在中国有类似这样大大小小成千上百个协会、分会、学会,这个分会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然而两组数据却让这个分会,“颇有点意思”。
第一组数据是:
根据调查,在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余压及可燃气体(比如高温废气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高压流体余压、高炉煤气等)。数据显示,各行业的余压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而在这其中可被回收利用的热能约为余压余热总热能资源的60%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一个比较直白的例子是:一家钢铁厂,其用来炼钢的煤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只有不到一半被真正使用,而其他大部分则被白白地释放。
当然,在中国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状况下,人们很快会发现这其实是相当普遍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工业生产能耗过高,而工业余能回收利用效率则较低,这一对矛盾的存在和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中国诸如钢铁、石化、纺织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及单位GDP能耗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列出第二组数据之前,我们把一个“讨论”放在中间:
如果有人问你,当前中国工业经济领域最热门的、最重要的、最整体性的问题是什么?十有八九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没错,这基本上是“共识”。
但如果接着问,如何具体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该以怎样的路径实现转型升级?你立马会发现,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众人会一起议论纷纷,但结果往往莫衷一是。
好了,现在来看第二组数据:
2011年7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预测,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4万亿元以上。2012年9月12日上午,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精明增长与智能经济”分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在节能环保重点项目的投入将超过3.6万亿元。
政府高层的连续表态,似乎正在清晰地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多年以来依靠投资拉动产值规模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成为历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将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而重中之重在于节能环保正在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
实际上,在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奠出4万亿投资四年后,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外需不振、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势在必行。2012年7月底,中国政府发布了备受瞩目的“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未来将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在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十多个“十二五”发展规划、相关产业政策中,都对发展余压余热等能量回收利用系统技术和装备提出了要求。
很显然,一旦从这个层面再来看这个刚刚成立、隶属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的“能量回收装备分会”,意义就非同一般。按照估算,四万亿节能环保产值足以支撑起每年数千亿元的能量回收设备市场,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在冶金、石油、石化、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的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备应用,均可谓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
“不要小看节能,钢铁行业哪怕节能1%,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多年研究流体工业的浙江大学教授章本照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钢铁行业整体提高1%的用能效率,每年就可以节省630万吨标煤,相当于节电155亿度,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万吨。”
“作为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能源用得多,但并不省。”在分会成立当天,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效中心主任杨宏伟博士指出,工业能源中的60%以余热形式被浪费掉,节能减排已被定为国策,而要在“十二五”超越“十一五”,依靠技术和装备是关键。
实际上,仅以钢铁行业为例,过去钢铁行业的高炉热能20%都被排放掉,现在则普遍采用TRT(高炉炉顶余压回收透平发电机组)回收,目前中国国内在运行的TRT仅有860套,而已在能量转换领域蛰伏40多年的陕鼓目前则有全球最多的TRT台份占有率。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显得有些不合常理:既然市场空间巨大,既然陕鼓已经在该领域中具备了相对领先的技术和核心设备制造优势,那为何不独家做大,反而却主动拉上几十个同行一起专门成立行业分会呢?这似乎有点不合中国企业传统的竞争理念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分会成立当天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更是积极呼吁:“分会就是一个资源平台,未来的目标就是要在研发资源、设备资源、金融资源等方面,都展开深入合作”。这是怎么一回事?
商业模式的创新
熟悉射击和乒乓球团体赛的人会发现,获胜的关键往往并不在于团队中最厉害的选手,而是在于相对最落后的选手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最终竞争力。现在,这种体育竞争中的“短板效应”正极为相似地出现在世界流体工业的商业竞争中。
“现在的竞争已经远远过了拼单个产品技术和价值的时代,现在拼的是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是一个体系的竞争力”,当被问到带头成立分会对于陕鼓集团最大的意义在哪里时,印建安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过去多年时间我发现,跨国公司真正厉害的地方可能并不在一个单点上,而是它们依靠组团作战和协同效应而获得的系统竞争力,而这个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因为我们都是游兵散勇,结果人家来的是集团军,并且十分注重配合与协同作战,那我们在竞争中肯定不是人家的对手,这一点在流体工业中特别明显。”
实际上,余压余热能量回收利用是典型的系统工程,其产品涉及领域多、覆盖面广、参与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的企业比较多。过去多年,由于在余压余热能量回收利用工作上缺乏统一规划、协调、指导,严重制约了中国余压余热能量回收利用工作的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国际著名公司却大都集中精力在打造“系统解决方案”上,不是几家企业分工协作,就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内部形成“协同效应”。
以陕鼓为例,虽然其自身已经在流体工业领域的诸多核心设备方面取得很大突破,但相比较国外诸如GE、西门子、三菱重工等跨国公司,在“系统集成”方面,却依然略逊一筹。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军”整体作战,成了对陕鼓面对迅速膨胀的中国能量回收市场而言,能否抓住机遇取得竞争砝码堪称生死攸关的一步棋对陕鼓如此,对参加分会的其他企业,更是如此。
“我很感慨,今天这个分会成立得到60多家行业相关方的参与支持,而且基本上大家都是基于市场经济自发选择参加的,这跟我们以往大多数行业协会作为政府转型,或者由政府主导、牵头完全不同,我觉得这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条件正在成熟,大家看到了一起做这样一件事的意义”,当选分会理事长后,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以这样一段话开始了自己的当选感言。
令外界始料不及的是,在分会已有的60多名会员单位中,除了像陕鼓集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等来自产、学、研领域的参与者之外,更引入了数家终端市场客户和金融机构,而这一切的最终的目则在于创新“商业模式”。
由于能量回收装备属于一次性投资相对较高的系统项目,无论是使用客户还是装备供应商,项目初始投资与后续运营均需要不小的资金投入,这使得引入金融机构进行运营投资变得极为重要,此时,牵头者陕鼓集团的优势之一得到了充分的彰显:陕鼓在过往一直努力由单纯的设备供应商向服务运营商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使用金融杠杆进行项目运营的经验。
“这个协会根本的立足点在于能够共同推动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关键不是说你的企业厂房设备怎么样,你的规模技术有多少,而是看你能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站在客户的产业链系统上考虑问题,创新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模式,客户是推动产业发展与进步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最终是大家一起,解决产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市场、资金各方面问题。”
上述印建安关于分会成立带来的“产业价值”的论述,赢得参与会员代表持久的掌声,因为很有可能,这个新近成立的二级行业协会,不但会是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最终足以与跨国公司分庭抗衡的“大集团军”,更会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代表性事件之一,更有甚者,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条件日益成熟、企业基于市场竞争实际需要而自发联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无论如何,在若干年以后,假如有机会重温这段历史,人们或许会惊讶于这几十家企业在今日所做的决定,并连连感叹道:“原来,历史是从那一天开始的。” |